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发布:2017年度社科界“十大热点” | 社会科学报

2017-12-29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2017年度

社科界

十大热点

2017

匆匆又是一年


国内热点


“一带一路”: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中国于今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论坛有望形成多项有利于推进全球治理的成果。2016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会员国一致赞同。这充分表明,共建“一带一路”是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各方积极参与推进的重要事业。

  


“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共识。联合国大会、安理会、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有关决议或文件都纳入或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亚投行、丝路基金的成立为金融合作提供了坚实支撑。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由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等共同编写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约为9535.9亿美元,其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25.7%,较2015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站在更高起点,“一带一路”建设将汲取新动力,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同时也将释放更大红利,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潘圳)



大数据引领“智慧社会”建设


“智慧社会”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概念。2017年,大数据的爆炸式发展推动了智慧社会的建设。2017年12月13日,在第二届中国大数据年会上,大数据行业的十大热词出炉,IOT物联网、移动支付、区块链、新零售、政务云、共享经济、5G、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入选,展现出大数据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教育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立在海量大数据上,打造智慧校园成为了新的教育实践方式,未来化课堂走进现实,引发了学校在课程形态、学生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等层次的变革。

  

同时,大数据渗透到医疗体系的每个环节,引导医疗体系进入智慧时代。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在线诊疗,无需占用线下医疗资源,实现远程医疗,跨地域整合资源,方便患者获取医疗服务,移动医疗企业因此兴起。

  

此外,各级政府加速“互联网+政务服务”工程建设,开启了“数据跑路”新模式。国际研究机构IDC发布的《中国政务云市场厂商评估2017》显示,目前国内超过65%以上的省市已建有政务云平台。

  


据统计,2015年全球大数据市场总体规模达到了384亿美元,到2017年预计将达到501亿美元。依靠大数据分析,2017年共享经济遭遇“冰火两重天”。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达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领域扩大、高速发展的同时,共享经济也出现了模式单一、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引起了诸多质疑。(李书峰)



脱贫攻坚步入决战决胜新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比如说,在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差不多,但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对此,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把扶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并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和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也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面向未来,十九大报告提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艰巨”体现在哪里?一是时间紧,要完成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既定目标,可用的时间不多了。二是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越往后难度越大。时间紧、任务重,但是“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向世人所做的宣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杨轶婕)



“双一流”全面启动:高教改革新征程


今年1月25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实施办法)。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又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事实上,早在2015年底,国务院就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随着今年“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和实施办法的正式公布,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正式施工阶段。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双一流”建设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双一流和“211”、“985”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引导高校重新思考自己的优势与特色,重新塑型,走特色发展之路,最后达到提升质量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20余个省市已经出台配套计划,部分省市版的“双一流”已经开始实施。不过,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在建设“双一流”的路上还要回答很多问题。比如,我们距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我们的“双一流”建设着力点在哪里?

  

2017年也被学者们称作高考历史上的一个特殊节点。今年,高考恢复40周年,同时新高考改革也正式启动。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浙江、上海率先启动高考改革试点,2017年进入正式的新高考考试录取阶段。目前,全国30个省份已先后出台了高考改革实施时间表。十九大提出,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这一目标,随着“双一流”建设和新高考改革加快进入实质阶段,实践会给出最好的回答。(博芬)


国企混改力度空前引世界关注


2017年,国企改革动作连连——50亿混改子基金助推,联通力度空前的混改方案出台,神华国电闪电重组,中铁总公司动作频频,公司制得到积极推进。整个国有企业改革风起云涌。与之相应,中国经济已走出持续下行的态势。目前,部分改革企业已初见成效,中石化、中国联通业绩均有大幅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均上调中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其重要支撑依据便是持续而深入的国企改革可以改善中国经济发展。可见,此次“全面、深化”的国企改革已引起世界的关注。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改革的重点,一是经营市场化,二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转向公司化治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改制只是手段,把效果和要求放在前面,此次改革才有本质的进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聂辉华则明确表示,竞争性行业的国企混改效率显著高于纯国有企业,民营资本的进入有助于规范国企的公司治理机制。也有学者对民营资本参股保持审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曙光指出,“民营资本在公司治理中能否真正有话语权?能否真正影响决策机制与运营机制,从而使得改制达到预期目标?这是影响央企集团层面混改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这是否意味着新的机遇?国企民企该如何把握?都是未来几年值得政府、企业家和学者思谋的大事情。 (綦晓芹)


国际热点


特朗普开局年内政外交屡掀热议


美国当地时间1月20日,唐纳德·特朗普正式成为美国第45位总统。特朗普上任之后,对美国的内外政策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调整。内政方面,特朗普呼吁振兴传统的能源等产业,让制造业回归美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采取严厉行动打击非法移民,推行新的医保改革,调整联邦预算,实施大规模减税计划,重振美国经济,“让美国再次强大起来”。外交方面,特朗普宣布筑起美墨边境墙,并宣布美国正式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巴黎协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谈判,并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等。特朗普的内外政策在美国和全世界引起极大争议。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副总裁希瑟·康利(Heather Conley)指出,特朗普“关于北约和欧洲的言论完全颠覆了美国政府自二战以来70多年的欧洲政策……眼下欧洲对于美国未来的领导层充满了不确定性。”也有学者指出,特朗普的当选以及他富有争议性的政策,折射出了美国社会日益严重的撕裂现象,数个经济和社会上的转折因素正在重塑“种族”在美国政治生态中所扮演的角色。特朗普的减税计划前景未明,不少专家虽然承认降低税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也有一些知名经济学家预测,未来十年美国GDP并不会因减税方案而增长。特朗普大刀阔斧的各项举措,毫无疑问给美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2018年也将持续吸引各界关注。(熊一舟)


欧洲大选年政治经济动荡频发


2017年,欧洲多国出现政治经济动荡。英国脱欧谈判困难重重,爱尔兰边界问题和双方公民权利问题成为谈判新焦点;年轻的马克龙在法国总统大选中胜出,避免了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领导人玛琳娜-勒庞一旦当选后法国将面临的混乱局面;在德国,尽管默克尔再次当选总理,但组阁失败令德国陷入政治僵局,与最大反对党社民党的组阁谈判也面临重重分歧;10月1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发起独立公投,要求从西班牙独立出去;10月22日,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大区和威尼托大区又举行自治公投,要求罗马中央政府给予其更多自治权。在经济领域,欧洲宏观经济状况仍不够明朗,债务居高不下、就业岗位匮乏,以及居民收入增长过慢等问题依然存在。



乔治敦大学国际事务教授查尔斯·库普钱(Charles A.Kupchan)认为,英国脱欧和席卷西方的更广泛的民粹主义浪潮揭示了民主社会令人担心的机能障碍。民粹主义可能继续获得力量,并最终损害在英国统治的世界和平与美国统治的世界和平时期成形的国际体制。有学者指出,欧洲目前面临着一场多元文化主义危机,移民、种族等问题甚至撼动了传统欧洲国家文化“核心”。欧洲今后能否以此危机为契机“浴火重生”,还需欧洲各国认识到其所面临的政治与经济决策绝不是相互隔绝的,并重燃斗志,肩负起稳定新世界秩序的责任。(熊长论)


人工智能大力重塑传统行业


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一词以来,人工智能发展已经历了两起两落,并在21世纪初迎来第三次发展浪潮。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大数据、高性能计算和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领域取得较大进展,人工智能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阶段。有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中,全球对于人工智能投资的增速是2013年以来的3倍。有20%的公司已经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业务中。



人工智能作为万物互联时代最前沿的基础技术,将渗透至各行各业,帮助传统行业实现跨越式升级,实现全行业的重塑,成为掀起互联网颠覆性浪潮的新引擎。但人工智能发展也引发了两个持续的忧虑:一是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超出人的掌控,使机器产生自主意识,进而伤害或者主导人类。二是担心机器“智能”的发展会取代人类的职能,导致大面积的失业和社会动荡。耶路撒冷大学历史系教授、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认为,人类正将选择权逐步让渡给人工智能。计算机将夺走人类的工作,使人类在经济上沦为无用之物。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熊一舟)


逆全球化思潮席卷西方


过去数年,以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形式现身的“逆全球化”思潮引起广泛关注。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接连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协定》、教科文组织和《全球移民协议》,掀起了新一轮的逆全球化浪潮。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化在带来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造成了部分地区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部分普通民众的被遗弃感和不安全感增强。然而,全球化是客观经济规律,无人能够扭转。全球化不但不会倒退,相反还会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虽然它存在诸多不足,但也大大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传播。没有经济全球化,就没有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成就。



逆全球化并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美国圣托马斯大学著名学者乔恩·泰勒(Jon Taylor)教授表示,中国继续支持经济全球化能使世界受益良多,认为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使中国和世界双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国际事务助理校长劳里·皮尔西则认为,在当今全球化倒退、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英国脱离欧盟等事件影响下,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倡导的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特别是“金砖+”这一新理念的提出,更是延续了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全球化的倡导者。  (熊长论)


2017年全球减贫势头强劲


贫困问题是几千年来一直困扰人类社会的顽疾。在过去30年中,尽管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但当今世界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全球减贫任重道远。2017年全球减贫势头强劲,极端贫困人口预计将减少3800万,多于2016年的3400万(估算值)。中国是第一个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精准扶贫成就瞩目,为全球减贫积累了丰富经验。尽管全球范围的减贫成效显著,但收入、教育及性别不平等现象仍日益加剧。



2017年,瑞士信贷研究所(CSRI)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球财富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全球财富总额已达到280万亿美元,比十年前金融危机爆发时高出27%,但财富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本世纪初,全球前1%的富豪占有全球45.5%的财富,现在则增加到50.1%。美国等国家阶层固化日益严重,全球在工作场所和政治代表度方面的男女不平等程度日益加剧。美国斯坦福大学古典学与历史专业教授沃尔特·沙伊德尔(Walter Scheidel)认为,劳动自动化、人口老龄化乃至人类胚胎基因设计等新趋势还可能进一步加剧不平等,因此人类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必须突破常规想法和做法,找到其他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熊一舟) 



文/社会科学报

编辑/科科

图源/网络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89期第7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涂尔干:个体之外的社会存在,宛如幽灵一般环绕

观点 | 机器人取代人类,谁做了它的奴隶?

时事 | 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网红,你知道熊猫“香香”有多拼吗?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